青海热贡唐卡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13世纪中后期,萨迦派法王八思巴派高僧拉杰扎那哇和随行的300余位画师、工匠、木匠来到热贡(今青海省黄南区同仁市)传播文化并建造了隆务寺。隆务寺改宗格鲁派后,又在周边地区相继修建大量属寺。因此,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寺院佛堂是青海热贡唐卡艺术呈现的主要平台。僧人的游学和外来文化的渗透则进一步促进了热贡唐卡独特画风的形成。直到1959年宗教改革,随着大量僧人还俗,热贡艺术开始在民间传播。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唐卡、堆绣、彩塑、铜雕等技艺以“热贡艺术”条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面临绝境的时代下,热贡唐卡却炙手可热,成为“非遗”中的一个特例。如今,热贡地区相继诞生了以热贡唐卡为代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1名。同仁“四屯”村庄(年都乎、尕沙日、郭麻日、吾屯)更是出现了“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繁荣面貌。青海热贡唐卡称得上一份积淀深厚并仍鲜活发展的传统艺术瑰宝。重点实验室龙春林教授团队对此进行了调查,揭示了热贡唐卡的生物文化内涵。
取材于自然-青海热贡唐卡的生物相关物质文化
唐卡被称为“带着镣铐的舞蹈”。原因在于其对天然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绘画主题和技法都极其考究,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以绘画唐卡-止唐为例,其传统八大步骤(图1)仍被热贡艺人严格遵守并继承。
图1 制作唐卡的八大步骤
制作一幅热贡止唐,涉及多种生物材料呢。制作唐卡的第一步是诵经煨桑。在热贡地区,画师通常会选择松柏类植物枝条铺底,辅以青稞(Hordeum vulgare)磨成的炒面配合牦牛奶或羊奶发酵制作的酥油、糖果混合作为“桑”的原料。焚香时还要向天空泼洒少量青稞酒以示恭敬。进入备画阶段后,不论是绷制画布时用到的画框(由木条制成的外画框“唐卓”、竹竿架起的内画框“将辛”、“之”字型捆绑的细棉线或麻绳“将什固”组成),还是对画布的前期预处理、画笔制作、颜料制备以及包括度量、护画、研磨在内一切绘画工具,都少不了本地生物材料的参与。笔者实地探访并全程跟踪了青海热贡止唐(止唐意为写绘画唐卡)的全部制作流程,记录并鉴别了绘画工具中至今仍在使用的所有生物材料(图2),以及绘画颜料中的植物基源(表1)的选择依据和制备方法。
图2 热贡唐卡的传统绘画工具
A. 画框;B. 鹿皮袋;C. 研磨罐;D. 水獭毛护手垫内面;E. 护手垫背面;F. 羊盖毛护手垫内面;G. 勾线笔;H. 涂色笔;i. 雕刻刀;J. 炭笔
表1 青海热贡止唐的颜料中的部分植物基源
以颜料为例,青海热贡止唐的传统颜料按成分包括矿物质、宝石、土质、植物、金属颜料五大类。其中,矿物、宝石、土质颜料用于绘制包括背景在内的绝大部分区域,金属颜料以勾线为主,植物颜料则作为半透明的过渡色以调和画面立体感。其制备主要经历采选、清洗、熬煮、固色(白矾,草木灰水)、过滤、蒸发、制丸等工序。图3为用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制备青绿色的大致流程。
图3 植物颜料制备过程图
取景于自然-青海热贡唐卡的生物相关符号文化
唐卡一词源于藏语(Tang ga),意指以大地为背景,描绘万物之情形。作为“藏文化的百科全书”,第一类生物形象常出现在知识型唐卡中,是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形象化记录。如医药类唐卡(俗称曼唐)《四部医典》就描绘了 900 多种天然药物的基源植物及制备方案(图4)。
图4 四部医典开篇-药师佛及药王城(摄于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
除此之外,树的形象还被用来当作叙事脉络的载体(俗称树喻图)(图5)。
图5 曼唐中的三颗生命之树(摄于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
第三类生物形象来自于特定的故事。动物形象包括赋予神的形象以动物特征,或以当地的家畜、野生动物成为神的坐骑或手持物,更有人们发挥想象,融合各种动物特征的“天界动物”。植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代表是圣树。佛陀生平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相应的树。这些生物形象中既存在外来文化的遗留,也不乏本土化的改造,是生物文化彼此沟通、理解、共存的生动体现。
比如,热贡唐卡中常选用生长于热带的菩提树(Ficus Religiosa)、娑罗树(Shorea robusta)的形象绘制佛陀的树下坐像,这主要源于南亚的“圣树崇拜” 文化,以及苯教为主的万物有灵信仰中认为树木汇聚天地精华、供养众多生命而具有崇高地位。莲(Nelumbo nucifera)作为著名的佛教植物(图6),其形象也衍生出类似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牡丹(Paeonia x suffruticosa)、绿绒蒿属(Meconopsis spp.)植物的本土化改造,使信众感到更加亲切,乐于接受和理解唐卡所传递的理念。
图6 佛教植物莲花
佛陀和菩萨多坐立或站在莲座之上,有的则手持莲花。代表出淤泥不染和清净自在的出世态度。
在高原地区,为迎合当地认知,莲的形象逐渐演变为牡丹或菊花等样式,颜色多以浅红色和粉色为主。
最后一类生物形象主要服务于风景装饰。比如林苑是指由包括香料树、果树在内的神树林与池塘、溪流等组成的自然景观带,常常穿插在画面的不同空间,被认为是修行的绝佳背景,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教诲图《六长寿图》就描绘了在南亚的“大乐林”中,六个长寿物彼此善待、和谐共处、延绵不息的故事,传递了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图7)。
图7 六长寿图(图片来源: 热贡菩提画苑)
青海热贡唐卡中出现的这些生物符号的象征含义所引发的崇拜或敬畏心理,或许是科学无法解释或支持的。但它却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自然景观和其他生命体的认知态度和保护行动。
反哺于自然—以青海热贡唐卡为媒介的民间生态保护圈
在同仁地区的民间本土信仰中,最为普遍的是以阿尼夏琼为核心,分布在隆务河流域的上部江什加至下部麻巴之间的神山信仰体系。每个村落都为自己信仰的神山修建庙宇、绘制唐卡、壁画和塑像(图8)。在当地百姓看来,山神就好比人间的农牧主,掌握着一方土地的天气、资源和财富,具有崇高的地位。高山、平原、森林、草地是他的牧场,野生动物是他的坐骑和牲畜,狼是看管牧场的守卫...生活中的一切生产资料都在山神那里得到映照。每当人们瞻仰山神唐卡、念诵祷文时,也逐渐对与神灵一同出现的动物及自然景观了然于心。当在外遇到野生动物时,自然产生恭敬的心理而不随意猎杀;经过高山峡谷、原始森林时,也不高声喧哗或随意掘土挖地、破坏植被,不把垃圾带到山上或把山上的自然资源轻易带回家。热贡画师在每次采集物资、绘制唐卡前都会举行煨桑仪式,以示恭敬。每年的热贡六月会,平日供奉于山神庙内的山神唐卡会被请出接受信众的瞻仰。
图8山神唐卡-阿尼玛卿(图片来源:热贡慈善艺苑多吉画师)
在高原上,湖泊、峡谷、旷野、山脉真实存在。庙宇、佛台前的唐卡、塑像和壁画以自然之形为载体、自然之物为材料,将转瞬即逝的美丽镌刻为永恒,并通过明艳纯粹的色彩和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图案,营造出超脱于现实的圣境景象。热贡唐卡的内容创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缔造出一个既融合传统认知又符合热贡本土文化背景的、更具象征性的环境,唤起人们呵护自然环境和珍爱其他生命的本心。直观的图像表达跨越不同民族间的语言隔阂,由此发展为以寺院和神山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民间生态保护圈和生态禁忌文化系统。
近年来,市场化和商品化加速涌入使得热贡唐卡的传承在制作工具及原料质量等方面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受同仁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生物相关原材料的分布范围和采集时间都非常有限,考虑到收集和制作所要耗费的精力和成本,一些画师转而选择效果稍逊的替代方案。与此同时,在创作中迎合市场需求的行为加剧了唐卡作品内容的同质化,唐卡艺术内在的传统性和多样性遭到削弱,唐卡艺术的自然教育潜能亟待进一步挖掘。
近日,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作为第一署名单位,以“青海热贡唐卡的生物文化初探”为题在核心期刊《广西植物》发表了该成果(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03016,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跳转)。硕士研究生林晨为第一作者,博士生程卓为共同作者,重点实验室主任龙春林教授为通讯作者。
衷心感谢热贡地区印巴、扎西尖措、完德扎西、多吉、更太、久美三宝、才让当周、增太才让等42位画师分享的知识,感谢龙树画苑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塔尔寺、热贡藏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的宝贵信息和图片资料,感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植物学实验室提供的支持。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61143001 & 31870316)和中央民族大学项目(2020MDJC03, 2023GJAQ09 & 2022ZDPY10)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