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最新前沿科学动态

重点实验室关于云南食花文化的研究取得进展

编辑:李华   时间:2023-10-08   点击数:


我国有着悠久的食花历史和丰富的食花文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2500年前的一声吟唱,也是我国食花记录的开始。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紧密相融的云南,曾记录到300多种植物的花部被不同语言群体的人们食用。西双版纳位于云南最南端,是植物天堂中的天堂,食花是世居在此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拉祜族、傈僳族、彝族和汉族等民族生活的惯常。花儿不时充当着餐饮的主角,食花文化也成了各民族文化中颇为独特的部分。

20214月至20235月期间,重点实验室龙春林教授团队在西双版纳进行了多次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实地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了西双版纳全部3个县域(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的48个村寨和19个农贸市场,涉及11个语言群体。应用参与式观察、关键人物访谈和自由列举法记录了201个受访对象提供的食花信息,并使用相对引用频率(RFC)评估了每种可食用花卉在当地的重要性。


研究区域

(绿色和黑色圆圈代表以进行市场调查为主的市和县,蓝色和粉色三角代表以进行村寨访谈为主的村和乡)

在西双版纳进行市场调查


实地调查发现西双版纳各族群众采食58141212种(含变种)植物的花。以姜科 Zingiberaceae 食花植物最多,达17种,豆科 Leguminosae 和蔷薇科 Rosaceae 次之,各有16种。芸薹属Brassica食花物种达8种之多,是西双版纳食花第一大属。

在西双版纳,大部分食花植物为栽培植物(127种),野生型占比不足1/3。在全部212种食花植物中,有超过一半的食花植物(121种,57.1%)多见于云南南部,如黄花蔺(Limnocharis flava)、刺通草(Trevesia palmata)、多花山壳骨(Pseuderanthemum polyanthum)、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等。而约有80种(37.7%)分布在云南各地,更为常见,如南瓜花(包括雌花和雄花,以雄花为多;Cucurbita moschata)、韭菜花(Allium tuberosum)、白菜花(Brassica rapa var. glabra)、芋头花(Colocasia esculenta)、荆芥(Nepeta cataria)等。

黄花蔺(Limnocharis flava),食用全花和花蕾

刺通草(Trevesia palmata),食用其花序

多花山壳骨(Pseuderanthemum polyanthum),食用其全花

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食用其隐头花序

南瓜花(Cucurbita moschata),食用其花序梗

韭菜花(Allium tuberosum),食用其花序

白菜花(Brassica rapa var. glabra),食用其花序


当地人对于食花植物的食用部位预处理和加工方式食用方式有着丰富的知识。据统计,212种植物花器官的13个部位可以通过21种烹饪方式做成8类食物。在所有食花部位中,西双版纳百姓最常食用整个花序,涉及85种食花植物。值得一提的是,有181种食用花卉的花器官食用部位多于一种,体现了当地群体对当地植物资源充分且多样的利用。

食花部位多样性


在西双版纳,人们大多时候仅收集或食用食花植物的花器官,相关植物有156种之多。但有时,人们也会连同植物的其他部位如根茎、茎、叶、果、嫩芽或豆荚一并采集和食用。据统计,叶子是可食花器官的最佳搭档,有43种食花植物常花叶同食。

同食部位多样性


芸薹属的可食花大多与茎叶一起食用,在西双版纳当地是相当普遍的蔬菜,拥有较高的RFC值。有趣的是,在进行村寨访谈时,受访者从不会主动提及这些也是食花植物。芸薹属的芥菜(Brassica juncea)、野甘蓝(卷心菜,B. oleracea)、青菜(B. rapa var. chinensis)、白菜(B. rapa var. glabra)、芸薹(油菜,B. rapa var. oleifera),以及罗勒(Ocimum basilicum)、荆芥(Nepeta cataria)、少花龙葵(Solanum americanum)等蔬菜,由于花部较小,大多栽培普遍,且文化意义有限,所以在访谈中不容易被想起。

根据食用类型的不同,可将所有食花植物分为8类,即作为(或用作)蔬菜、熏茶、代茶、调料、零食、染色、饮料和配菜。蔬菜是最常见的使用类型,有184种食用花卉作为蔬菜使用,其次是作为调料、零食和代茶。有55种食花植物的使用类别超过一种。

使用类别多样性


基于不同的食花植物种类和饮食文化,加工食花植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炒、煮、蒸、腌、烤、包烧等21种烹饪方式中,炒食是最常用的加工方式,涉及138种食花植物。有29种可食用花卉在烹饪前需要先焯水、漂洗或摘掉某些部位,以去除花的苦涩味或微毒性。最典型的当属芋头花(Colocasia esculenta),烹饪前需去除其叶柄皮和肉穗花序,即便如此,很多人吃后仍会觉得舌头发麻或嗓子不适,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芋头花的喜爱,几十年如一日地频繁食用,可炒,可炖,可腌,还可和茄子一起蒸。

烹饪方式多样性

芋头花(Colocasia esculenta

炒芋头花

腌芋头花


在西双版纳,食花植物的功能不限于吃食。调查统计发现,所有记录的食花植物皆有其它用途。其中179种有药用价值,能在清热、健胃和促进血液循环等方面发挥作用。另也可用作装饰品、饲料和木材等。当地人用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的花序炖猪心吃,可缓解心悸心挛,其假茎是猪的食物。小果野蕉(Musa acuminata)的花序是人们的盘中餐,而很多时候,其叶子正是那个“托盘”。若将其大叶子铺展开来,市场上可见清一色的绿色“桌布”,成了形形色色果蔬之外的另一道风景。

其它用途多样性

放在芭蕉叶中的多花山壳骨,炒食前(左)和炒食后(右)

在勐腊集市上成捆售卖的大芭蕉叶


经计算每个物种的RFC指数并比较后可知,粉花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 var. candida)、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和小果野蕉(Musa acuminata)拥有最高的RFC0.86,反映出它们在当地人民饮食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果野蕉花,通常被叫作芭蕉花,可以炒猪肉或炖猪肉,也可以煮、蒸或包烧。由于当地食用较多,还由此诞生了煮芭蕉花专用的红烧猪肉罐头。勐腊县易武镇的瑶族同胞每逢龙抬头都要吃野生芭蕉花,以盼一年有个好收成。以芭蕉花为食材制成的菜肴也是勐仑镇的瑶族同胞结婚时的必备。

上:小果野蕉(Musa acuminata),食用其花序

下:煮芭蕉花专用的红烧猪肉罐头

芭蕉花炖五花肉


粉花羊蹄甲是滇南百姓的重要树种,特别是对于基诺族,他们把它的花叫作“杰波”。杰波花在水中焯过后,可以炒、煮、炸、炖或凉拌。花开吃,花谢吃叶和果,曾经一棵树就是基诺族同胞两个月口粮。当地还有杰波花开了,丽丽(知了)叫了,该播种了”的说法。每逢白花绽放之时,大人们扛起锄头走入田间,小伙子们则使出看家本领爬树采花,以博得小姑娘的青睐。

此外,在傣历新年,也就是泼水节那一天,几乎家家都会用云南石梓的花和糯米做成粑粑“毫糯嗦”,平日里市场上也常有售卖,是当地普遍又独具特色的吃食。西双版纳也盛行用密蒙花染黄米饭,带着清香的黄色糯米饭是当地农历三月三的传统美食。

市场上售卖的云南石梓花(Gmelina arborea)和制成的粑粑“毫糯嗦”

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近日,以上研究成果以Ethnobotanical study on edible flowers in Xishuangbanna, China”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上发表,文章链接为: https://doi.org/10.1186/s13002-023-00608-1。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晴为第一作者,龙春林教授和怀化学院伍贤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生态学博士生程卓、范彦晓、王苗苗,生物学硕士生张继海,以及云南大学生态人类学博士生张德政,清迈大学农学部 Sarana Sommano 副教授为共同作者,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

感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裴盛基研究员和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Memory Elvin-Lewis教授的鼓励和建议;感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考察期间给予的支持,以及Ali Maroof博士在文章修改期间的鼎力相助;感谢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热情友好的各族同胞,他们拥有的食花传统知识是该研究的灵魂所在;还要感谢民族植物学实验室的小伙伴们一直以来的信任和肯定。该研究得到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食用花卉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61143001 & 31870316和中央民族大学项目2020MDJC03, 2023GJAQ09 & 2022ZDPY10的资助。

食花曾是人类社会的共有实践。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速食的流行,食花在许多国家走向衰落。在云南民间盛行的食花文化源于当地人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当地人们对植物和自然的深刻认识,包含着朴素又不失高明的民间生态智慧。研究传统食花植物、挖掘记录其传统知识和文化将有助于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食物系统优化革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理工楼10层  邮政编码:100081      2013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