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为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实践,但是具体的食用种类和方式往往因地区和文化背景而异。“鲜花当蔬菜”是我国云南十八怪之一,同时云南也有“四季鲜花开不败”的说法。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世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汉族、白族、彝族等民族的百姓,凭借此地丰富的植物资源,融合传统饮食习惯,将大量食用植物用于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饮食中,这其中也包括着各种食花植物(Plants with edible flowers)。
重点实验室龙春林教授团队在大理所辖的12个市县的15个农贸市场展开进行人文植物学调查,其中包括11个固定市场和4个集,涉及457位受访者。同时也走访了一些餐馆以补充信息。调查中应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关键信息人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等方法。
研究地点
调查结果显示,大理各族百姓食用56科108属163种植物的花。其中以豆科(Fabaceae)的食花植物最多,有13种,其次是蔷薇科(Rosaceae)和十字花科(Brassicaceae),各12种。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包含食花植物最多的属,大理各族同胞食用10种杜鹃花。大部分食花植物是栽培植物,达115种;野生食花植物有58种;另有12种兼具野生和栽培类型。
食花植物类型
饮食多样性主要指大量的食物种类,与食用植物多样性并不等同。但是丰富的食花植物仍然拓宽了当地人的食物选择,为高饮食多样性提供了基础。具有营养优势的地方食用植物可以为当地社区提供食物来源,成为地方粮食安全的一道屏障。
在大理,163种食花植物可以通过16种方式做成5类食物,具体食用部位包括花序、全花、佛焰苞、花蕾、花梗、花托、花萼、花冠、花粉以及花蜜等。以食用全花的最多(86种),其次为花序(50种)和花冠(26种),有43种可以花叶同食。五类食物分别为蔬菜、饮料、零食、佐料和植物染料。有九成的食花植物都能当蔬菜食用,44种食花植物可以用作多种食物。炒食是最常见的烹饪方式,这也是中国最常见的烹调方法。
花器官具体食用部位
花食类型和相应烹饪方式
此外,有31种食花植物在烹饪前需要进行焯水、漂洗或去除某些部位等预处理,以去除苦涩味或微毒。芋头花(Colocasia esculenta)是云南普遍食用的一种花,它的肉穗花序便是预处理时需要被去除的。但即便如此,很多人在吃芋头花时仍会产生舌头麻或喉咙痛等轻微不适。在大理,我们调查到一种特别的吃法,即将芋头花的肉穗花序晒干后油炸,然后与猪肉和辣椒炒食或炖煮,作为面条或米线的浇头,或者作为下酒菜。
除了食用以外,大理的食花植物也具有多用途的特点,125种可药用,其中66种的花器官有较为清晰明确的药用记录。另有63种常用于观赏,26种具有较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对引用频率(ROF)的计算结果显示,8种食花植物出现频率较高,在大理更为普遍,分别为:宽叶韭Allium hookeri、蒜Allium sativum、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西蓝花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青菜Brassica rapa var. chinensis、白菜Brassica rapa var. glabra、芋Colocasia esculenta、南瓜花Cucurbita moschata。有22种食花植物的食物文化重要性指数(CFSI)高于100,包括4种高于300。以墨红玫瑰(Rosa chinensis ‘Crimson Glory’)和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的CFSI值最高。一些更具地方代表性的食花植物如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杜鹃花(Rhododendron spp.)等,CFSI值并非最高,但也达到了中高的水平,这或许与当地人的售卖意愿,以及调查进行的时间和频次有关。
大理食用海菜花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期。当地人最爱食用它纤细的花梗,有时也会附带一点茎叶。食用方式以炒食和煮汤最多,菜肴有海菜芋头汤、海菜豆腐汤、素炒海菜花等,清爽可口。野生海菜花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云南民间喜食海菜花,使得该物种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就被人工移栽,遗传资源得到保护的同时,当地村民也因栽培售卖海菜花获得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及菜肴
大理拥有丰富的杜鹃花资源,当地人素来深谙其毒性,很多人认为杜鹃花的颜色越深,毒性越强,因此浅色的杜鹃花更受青睐。当地以食用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和云上杜鹃(R. pachypodum)为多,在民间已经形成了采摘和加工的一套方法。由于杜鹃花的花粉有轻毒,常由身强体健的人上山采花。采来的花一般不存放过夜,以免变质。处理时,将可食用的花冠与有毒的花蕊分离,煮沸几分钟后浸泡于冷水中。花需浸泡漂洗3到5天,每天换水以去除苦味和毒素。杜鹃花常用来与猪肉、火腿炒食,或与蚕豆煮汤做成地方名吃“白花豆米稀”。由于杜鹃花花期在四五月份,大理人便把食用杜鹃花当作春天开始的标志。
杜鹃花(Rhododendron decorum)及菜肴
蔷薇(Rosa spp.,俗称玫瑰)虽然是一种世界性食花,以其为主要原料的鲜花饼广销全国,但是在大理的应用仍然别具一格。除了玫瑰醋、玫瑰酒、玫瑰花糕、玫瑰花茶、玫瑰酱等产品,当地人把其花瓣与地方特产乳扇、红糖等结合,不仅使得地方特产及旅游产品拥有了新的外观和口感,更具市场吸引力,也带动了花卉种植业和食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墨红玫瑰以及多样的玫瑰产品
通过计算Jaccard相似系数(JI),将大理和西双版纳的食花物种及传统知识进行了对比,并对其间异同进行了阐释。由于地理环境、植物资源和主体民族文化的差异,两地食花文化有所不同,但重合的食花植物有89种之多,这是云南食花文化普遍性的体现,也是交通更便利后,两地植物利用文化和饮食习惯交往交流交融的写照。通过聚焦小小的食花,扩展到中国更大的范围、更多的人群,则更能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清晰脉络。
大理食用花卉作为当地的一类传统食物,有助于为当地人提供营养、健康等支持。它们还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有利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在当地的可持续食物系统(sustainable food systems)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保护生物文化多样性意味着维持人类与食用植物之间的良性关系,保护传统饮食文化,维系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这是地方可持续食物系统的重要节点。
食花植物多样性在可持续食物系统中的三方面影响
近日,以上研究成果以“The Diversity of Edible Flowers and Its Biocultural Role in Local Food System in Dali, Southwest China”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Diversity上发表,文章链接为:https://doi.org/10.3390/d17010070(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跳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晴为论文第一作者,龙春林教授和怀化学院的伍贤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硕士生张继海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的徐聪丽博士为共同作者,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
该研究得到了云南省科技人才与平台计划项目(202305AF150121)、澜湄流域食用花卉国际合作项目(HX2023052),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370407、31761143001、31870316)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