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逐步提升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生态系统的物理供给价值下降,这意味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为了明晰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对人类社会的实际重要程度,我们引入了经济学中的稀缺性理论,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因子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的稀缺性价值(ESSV),其中具有较高ESSV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需要加强保护,或者至少需要一个发展规划以确保其持续供给状态和人类利用间的平衡。然而,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效应往往导致ESSV被忽视,从而导致人地关系失衡。因此,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稀缺性价值时空动态及量化与城市化间的交互作用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前提。
南方丘陵山地带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域》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为我国华南、西南地区提供生态安全屏障,对局部甚至全球区域的气候调节、植被修复、土壤保持及水源涵养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扩张直接改变了土地利用模式,进而导致诸多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改变,而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因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郭泺教授团队以南方丘陵山地带中的典型区域—粤北地区为例,探究其在1990-2015年的城市化背景下总体ESSV及各类服务的ESSV时空动态及对城市化的空间响应状态可为未来生态资源调节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供明确方向。
图1. 粤北地区地理位置(a)、土地分布(b)及海拔状况(c)
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5年,由于对林地和草地提供的公有类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增加,粤北的总ESSV显著增加。城市化在两个方面加速了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化增加了人们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林地和草地向建筑用地的转变导致生态系统服务的实际供应价值下降,这大大促进了其余地区的需求价值。
图2. 土地利用转移类型(a)与转移模式(b)图谱
图3. 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稀缺性价值对比
另外,1990-2015年,ESSV和城市化都在持续增长,且2000年后经历了急剧增长,说明人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驱动了ESSV的价值变化。然而,ESSV与城市化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产生了显著的高-低型和低-高型的局部聚集效应,这取决于当地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
图4. 1990-2015年各生态系统服务稀缺性价值空间动态特征
对于高-低型,虽然高海拔条件暂时保护了森林资源,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未来受到的威胁将更大。综上所述,粤北ESSV时空变化格局的形成是复杂的,与价格弹性、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化水平有关。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调整人类需求结构,以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可持续能力。此外,还应继续加强林地保护,合理进行城市扩张。
图5. 1990-2015年ESSV与城市化的冷热点及空间聚集模式
基于研究结果,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石宇为论文第一作者、郭泺教授为通讯作者在SCI一区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发表题为“Integrating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for estim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scarcity value and its response to urbanization in typical m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s of south China”的文章,其链接为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1.149032。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5601)的资助,我们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石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