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25日,“一带一路”民族生态学与美丽乡村建设国际培训班在云南举办。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龙春林教授出席开幕式并作报告,重点实验室成员、生环学院生态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晴和2022级硕士研究生陈晴宇全程参加了本次国际培训活动。
龙春林教授(中)和张晴(右)、陈晴宇(左)
本次国际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资助,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云南省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市呈贡区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和山地未来研究中心协办。
本次培训班共有来自中国、泰国、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塔吉克斯坦、德国、瑞士、巴西和日本11个国家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通过交流和分享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其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以鼓励从社区发展角度开展相关研究,推动民族植物学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年轻科学家科研能力,并拓展和强化相关领域的国际科研网络。
在11月13日,龙春林教授以“民族植物学与中国西南山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Ethnobotany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为题,为本次国际培训班带来第一个学术报告。龙教授结合重点实验室前期在独龙族食药植物和传统养蜂技术、侗族香禾糯、凉山彝族苦荞、滇西长毛谷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成果,强调民族植物学及民族生态学是研究乡村振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力手段之一。作物遗传资源是当地社区粮食安全和食物主权的重要物质基础,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成果可以为促进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作出贡献,从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张晴和陈晴宇两位同学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国际培训班的成果产出献计献策。
在昆明完成为期五天的报告和讨论会后,所有参会者于11月18-23日前往元江、普洱、西双版纳等地,考察了山地未来研究中心,并在元江县、思茅区和勐腊县勐仑镇等地集市进行市场调查,学习了解西双版纳曼远傣族村、银厂上寨基诺族村和巩丙哈尼族村等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并参观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本次国际培训班于11月24日在昆明闭幕。在为期12天的培训与考察中,各国参会者进行了充分的学术讨论和真诚友好的私下交流,在“一带一路”和“民族生态学”两大旗帜下凝结了珍贵的友谊。各方达成共识,将于明年合作出版一本学术专著,并将积极参与”Through the Ethnobiologists’ eyes: Local communitie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专辑(详情见:https://ethnobotanyjournal.org/index.php/era/announcement/view/12),展现出民族生态学和民族植物学在“一带一路”区域巨大的合作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