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服务 > 社会服务 > 正文

重点实验室参与四川盆地多介质跨圈层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控制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外场观测实验

编辑:李华   时间:2025-03-24   点击数:


2024年12月19日至2025年2月19日,受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教授团队邀请,重点实验室赵罡副教授带领硕士研究生孙杰和吕鑫磊同学赴四川成都,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四川盆地多介质跨圈层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控制技术与应用示范”的外场观测任务。外场观测期间,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和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共约200人。

1 赵罡副教授及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

观测区域覆盖成都龙泉山、泸州泸县、内江威远县等地,共有22个超级站,包括四川14地市重点城市超级站点和成都市与重庆市的常规大气超级站。该项目旨在研究四川盆地丘陵地区在高湿和高静风频率气象条件下,多污染物多介质相互作用的二次污染物耦合机制及其关键气象因子,重点探讨活性氮和活性碳对PM2.5O3形成的化学过程与贡献,构建以PM2.5O3改善为目标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策略。

重点实验室团队参与在成都龙泉山站点的驻站观测,并负责龙泉山天府站点的颗粒物参数和气象参数监测。主要使用浊度计获取干空气散射值,研究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使用AE33监测空气中黑炭浓度变化及其吸光增强指数。同时开展气象参数五参数测量,包括压强、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

2观测站点站房(左)及周边地势环境(右)

观测实验开始前,在北京大学谢绍东教授的组织下,进制定了详细的观测计划和实验方案。到达成都龙泉山站点之后,大家有条不紊地开展实验场地布设,并着手安装仪器。在此期间,克服了山上用电难、材料运输等困难和环境挑战。重点实验室团队在赵罡副教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所负责观测仪器的搭建、调试和运行,并全程参与了外场观测工作。整个观测期间,仪器运行情况良好,达到预期的目标,为四川盆地空气质量深度改善与气候变化协同控制贡献了一份力量。

观测期间,同学们也得到了实际锻炼,特别是真切掌握了仪器安装使用过程的注意事项和细节。此外,观测期间每日例会交流活动,也让大家受益匪浅。不同团队之间互相学习各自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3线上线下例会

在此次科考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远航教授亲临现场考察和调研外场观测情况。张院士同驻站同学们亲切交流,共同探讨了成都龙泉山站点观测涉及的科学问题,并为外场观测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4 张远航院士与老师、同学们合影

撰稿:吕鑫磊,孙杰;审核:赵罡,林伟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理工楼10层  邮政编码:100081      2013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