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正文

重点实验室在怒江州的研究成果揭示传统知识促进古树的保护

编辑:李华   时间:2025-10-09   点击数:


古树作为人类聚居区的重要生态实体,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正受到当前与未来全球气候、土地利用及干扰机制变化的威胁。研究提出应将社会文化价值纳入大型古树保护体系,然而目前针对古树生物性与文化性协同保护机制的研究仍显不足探索如何将生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可以为其他地区古树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框架(图1。因此,有必要系统调研记录与大型古树相关的传统知识,并深入分析有代表性区域的文化背景与树木保护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对于生物文化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

1 传统知识和当地民族文化促进古树保护的框架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纬25°33’–28°23’,东经98°09’–99°39’)位于云南西北部,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海拔介于739m5167m之间,是滇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及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也是中国西南山地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核心地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自治州,云南省近三分之一的少数民族集中聚居于此。傈僳族、白族、怒族、普米族、彝族、独龙族、纳西族、藏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风貌,来自不同语言群体的当地居民拥有丰富的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

2 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is)古树

3 攀枝花(木棉,Bombax ceiba)古树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选取了我国生物文化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区域,采用人文植物学和广义加性模型等方法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古树名木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传统知识、文化内涵及保护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探讨影响怒江州古树密度、物种多样性及文化相关树种分布的关键因素及深入阐释相关保护机制。

4 怒江州古树调查地点、种类组成、分布及传统知识

研究发现怒江州大型古树资源丰富,达到75种共496棵古树;当地居民与古树相关的传统知识体系十分完备,大部分的古树具有食用、药用、材用、观赏及文化价值,古树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尤为突出(图2, 3)。研究还发现低海拔、高人口密度乡镇的古树密度更高,并且文化性古树比例随汉族人口占比增加而减小,这表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促进文化性古树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图4)。本研究揭示了传统知识与地方民族文化(如禁忌、村规民约、习惯法等)在古树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丰富了文化-生态协同保护范式(图5),为不同地理背景下的古树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本土化解决方案的有益参考。

5文化树种和当地人的保护措施

近期,相关成果以Traditional knowledge promotes the protection of large old trees: A case from China’s richest biocultural diversity area为题,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国际主流期刊People and NatureDOI: 10.1002/pan3.70149)。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已毕业博士程卓为论文第一作者,龙春林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央民族大学路晓平范彦晓、胡娴以及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崔庆江为共同作者。

本研究得到了云南省科技人才与平台计划项目(202305AF1501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7040731761143001 31870316)、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024QT020)、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项目(2019HJ2096001006)和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23GJAQ092022ZDPY10 2020MDJC03)的资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团队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是:怒江州林业和草原局、泸水市林草局、福贡县林草局、贡山县林草局、兰坪县林草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泸水管护分局、贡山管护分局,以及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


(供稿 程卓;审校:李华,林伟立,郭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理工楼10层  邮政编码:100081      2013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