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位置: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正文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第十六期学术交流报告会成功举办

编辑:李华   时间:2025-01-09   点击数:

2024年1226日(周四)下午13:00至14:30,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与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在理工楼1027室成功举办了16学术交流报告会。本次报告会邀请到了理学院彭洪尚教授作报告交流,林伟立教授主持。

会场听众

会上,彭洪尚教授首先做了题为“靶向氧气的纳米光学诊疗”的报告。氧气在生命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彭洪尚老师的报告围绕氧气的生物荧光传感(诊)和对氧气的利用(疗)-光动力疗法这两个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课题组近年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1)发展了一种再沉淀-包覆法制备荧光氧气纳米传感器,通过监测细胞呼吸对肿瘤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异常进行了可靠评估;(2)将氧气纳米传感器与葡萄氧化酶结合,应用于血清及汗液中葡萄糖检测,或制备植入式氧气探针用于小动物深层脑组织中氧分压检测;(3)构建了一系列II型纳米光敏剂,利用单线态氧进行肿瘤治疗;(4)构建了三种I型纳米光敏剂,利用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进行肿瘤治疗。该报告为促进氧气(活性氧)光学传感在生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支撑

彭洪尚教授在做报告

随后,崔晓杰老师做了题为“疾病相关核酸高级结构的识别调控研究”报告,指出核酸四螺旋高级结构如G-四链体、i-motif等具有重要生理相关性,尤其是重复富G/C序列形成的高级结构是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治疗策略的重要靶点,筛选和构建靶向相关序列的小分子配体是药物开发的重要方向,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通过对植物中天然活性分子与重复序列G-四链体/i-motif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了一类存在于千金藤属等植物中的双苄基异喹啉分子具有较好的选择识别性能,对该类分子的衍生化修饰可提高其亲和性能,调控相关生理过程。该研究结果为靶向四螺旋高级结构的配体分子开发提供了思路,也为天然植物资源的综合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指导。

崔晓杰老师做报告

       最后王中华副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化学衍生化技术的糖尿病脑病空间分辨代谢组学研究”的报告,介绍了AFADESI-MSI质谱成像技术及其空间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采用空气动力辅助离子化-高分辨质谱成像技术(Air-flow-assisted 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AFADESI-MSI),通过对脑组织切片中脂肪醛类化合物原位衍生化条件的系统考察与优化,建立了适用于大鼠脑组织中脂肪醛类化合物原位检测的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质谱成像分析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其灵敏度提高了1000倍,且对组织形态学破坏较小。采用该方法对正常大鼠和糖尿病脑病(DE)模型大鼠脑组织中FALs代谢物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共发现137个脂肪醛类代谢物和1个芳香醛代谢物。系统考察了这些代谢物在不同脑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脂肪醛在大脑皮层区域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海马和杏仁核区域。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脑组织中有12个醛类代谢物的含量发生了区域特异性的变化,其中包括1个短链脂肪醛,5个中链脂肪醛,5个长链脂肪醛和1个芳香醛。这些醛类化合物在不同脑区的累积可能与糖尿病状态下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及醛脱氢酶异常表达有关,其引发的醛毒性可能是导致组织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糖尿病脑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子信息。

此次学术交流报告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仅拓宽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未来,重点实验室与生环学院将继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



撰稿:李华; 审校:龙春林林伟立,郭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理工楼10层  邮政编码:100081      2013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