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怒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的高黎贡山猪(Sus scrofa domesticus),其外貌体型都颇具特点。周身皮毛以黑色为主,通体六白(即四蹄白、额顶白、尾尖白),口筒尖而直,面部略凹,有两到三条褶皱线,肚大且微下垂,四肢短小,四蹄结实。它们聪颖敏捷,反应迅速,灵活地穿梭于茂密的山野林间。
图1. 高黎贡山猪(Sus scrofa domesticus)在野外觅食的场景
由于其生长速度缓慢、体型较小、产子数量偏少等生物学特性,加之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黎贡山猪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10年即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是我国非常珍贵的遗传资源。因此,开展针对高黎贡山猪的保护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紧迫且有意义。
2019年至2022年间,重点实验室龙春林教授团队对高黎贡山猪的主产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等6个村寨开展了有关高黎贡山猪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对其传统饲养管理模式以及该遗传资源衍生出的生物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在高黎贡山猪的养殖过程中,当地百姓积累了丰富的有关饲养和管理的传统知识。调查发现,高黎贡山猪活跃于怒江流域海拔 2300 米左右的峡谷密林中,春、夏、秋三季多以自由放养为主,白天与牛羊混合放牧,自由觅食,夜晚则转入半山腰人们搭建的简易圈舍,适量补饲。
图2. 野外调查与高黎贡山猪的日常饲养管理
当地各民族了解高黎贡山猪的食性,调查中记录到,高黎贡山猪喜食的饲草植物分属 10 个科,以菊科和蓼科植物为主。常见的菊科植物有两面刺(Cirsium chlorolepis)、蓟(Cirsium japonicum)、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鬼针草(Bidens pilosa)、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常见的蓼科植物有羽叶蓼(Persicaria runcinata)、火炭母(Persicaria chinensis)、酸模(Rumex acetosa)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大箭叶蓼(Persicaria senticosa var. sagittifolia)、小头蓼(Persicaria microcephala)等。其中,近半数植物具有酸味,6 种蓼科植物中有 4 种带有酸味,这可能暗示了高黎贡山猪的口味偏好以及喜食蓼科植物的原因。还记录到 17 种植物具有药用功效,在当地兽药药方中普遍存在,如鼠曲草(Pseudognaphalium affine)、忍冬(Lonicera japonica)、鬼针草(Bidens pilosa)、云南蒿(Artemisia yunnanensis)、笔管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subsp. debile)、四照花(Cornus kousa)、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等,它们主要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开胃止泻的功效,对生猪的常见病有良好的防治和治疗作用。高黎贡山猪自然放养,善于奔跑,取食具有药用功效的饲草,因此肌腱发达、耐粗饲、抗病力强。
图3. 高黎贡山猪喜食的野生饲料植物之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每年秋末冬至,高黎贡山猪可获取的饲草资源量大幅下降,农户会逐渐加大补饲喂养的比例,帮助其度过贫食期。人工补饲除了可以有效平衡季节、气候等变化导致的采食量不稳定问题,还能满足高黎贡山猪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营养所需。如母猪孕乳期和仔猪幼年期均需适当的人工补饲,以补充蛋白和营养。常见的补饲植物除了玉米(Zea mays),还有尾穗苋(Amaranthus caudatus)、芭蕉芋(Canna edulis)、莴笋(Lactuca sativa var. angustata)、蕹菜(Ipomoea aquatica)、番薯叶(Ipomoea batatas)等。
需要强调的是,补饲不等同于用人工饲料喂养。高黎贡山猪对精饲料和人工饲料存在严重的肠胃排斥,会出现腹泻、脱水甚至死亡等症状,因此百余年来,农户坚持以饲草喂养为主、栽培植物为辅的喂养模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匹配高黎贡山猪的半野生散养模式。
怒江沿岸的傈僳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普遍以高黎贡山猪作为他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并将食品的制作工艺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各具风格的饮食文化。如白族的“婀因赫肖”,汉译“剁生”。《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有著:“凡嫁娶宴会,必用诸品生肉、细剁,名曰剁生,和蒜泥食之,以此为贵”。除此之外,还有融入传统腌制工艺配合烟熏法的老窝火腿和琵琶肉,喜迎年庆的杀猪饭、桃花盐猪脚和灌肠等。
图4. 高黎贡山猪的特色饮食
高黎贡山猪也是怒江百姓逢年过节和重大事件的祭祀佳品,如婚丧嫁娶、建屋立墓等,用以祈祷保佑家族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阔时”为傈僳语,汉译“新年”,阔时节是怒江境内傈僳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 500 余年的历史。逢此佳节,家家户户都会宰猪庆祝,户主将猪头、前腿、肝脏连同粑粑置于簸箕内,斟上“布汁酒”,以祭献先祖。以猪祈福,成为傈僳族人血脉绵延的文化标志。
图5. 阔时节的祭祀活动
(怒江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以上研究结果以“A biocultural study on Gaoligongshan Pig (Sus scrofa domesticus), an important hog landrace, in Nujiang Prefecture of China”为题发表在SCI收录期刊Biology上。文章链接:https://www.mdpi.com/2079-7737/11/11/1603。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楚雅南和硕士研究生林晨为共同第一作者,龙春林教授为通讯作者,程卓、赵兴岑、范彦晓、罗斌圣为共同作者,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
感谢泸水市老窝镇当地百姓对此项调研工作的帮助,感谢怒江文化和旅游局、怒江老窝火腿基地的大力支持。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61143001和31870316),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项目(GBP-2022-01),中央民族大学研究专项(2020MDJC03、2022GJAQ04和2022ZDPY10)等的资助。
关于高黎贡山猪生物文化的研究揭示了近自然散养模式在高黎贡山猪饲养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高黎贡山猪的科学认知,研究结果在生物多样性及遗传资源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