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成像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师周帜博士在药用植物新疆一枝蒿的野生和人工栽培品种之间的分子差异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Multidimensional molecular differences between artificial cultivated and wildArtemisia rupestrisL. based on metabolomics–transcriptomics integration strategy”为题于2021年8月25日在线发表在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农林科学类1区Top)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1.113732。
新疆一枝蒿(Artemisia rupestrisL.)是维吾尔医常用药材,具有抗炎、抗病毒等明确的药理活性。近年来新疆一枝蒿的野生资源匮乏,人工栽培品种受到重视与关注,并逐渐被临床所采用。由于不同的生长条件或生态因素对药用植物中代谢物的整体成分产生扰动,进而影响其药理活性。因此,对不同品种的新疆一枝蒿中成分进行全面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周帜博士首次采用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整合的研究策略开展了新疆一枝蒿的人工栽培和野生品种间的分子差异研究。
该研究获取了新疆一枝蒿不同品种的花、茎、枝叶部位的代谢组和转录组差异;筛选出34个品种相关化学标志物,包括黄酮类和苯丙素类化合物,其中19个为潜在新化合物;结合相关性分析和qPCR,验证了与24个化学标志物密切相关的6个差异表达基因。该研究结果为新疆一枝蒿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也为其他药用植物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和研究思路的参考。
图1.人工栽培和野生品种的新疆一枝蒿花、茎、枝叶中34个品种相关化学标志物
图2. 24个品种相关化学标志物与6个差异表达基因相关性网络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生物成像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师周帜博士,通讯作者为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No. 2167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