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最新前沿科学动态

重点实验室在大理白族食梅文化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编辑:李华   时间:2022-05-30   点击数:

 

在植物学上,梅Prunus mume Sieb. & Zucc.为蔷薇科 Rosaceae李属的多年生小乔木,原产我国南方,至今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食用野生梅子的历史更为悠久,在河南裴李岗遗址发现的梅核距今约七千年之久,证实了我国漫长的食梅史。梅子最初以调味品的角色走进人们的生活,地位等同于盐。《据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礼记·内则》也记载了:“桃诸梅诸卵盐。”

1. Prunus mume Sieb. & Zucc. (梅树、梅花和梅子)

梅子以其突出的食用、药用功能和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已传播到世界各地。然而,提起食梅文化,没有人能与中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人相比。白族的人口数量居于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第15位,饮食口味偏酸辣,日常爱食用一些带酸味的水果,尤其是梅子。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生活在大理州的白族人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梅文化。梅子干、梅子酱、梅子醋是白族人民制作美食的必备调味品;话梅、炖梅、雕梅是白族人日常生活中的零食。白族社区有一句流行的谚语:吃杏遭病,吃梅接命。

食梅文化流行于大理,繁盛于洱源。洱源所产的梅子因优质个大、色泽美观,在2007年被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当地人也以加工和销售与梅子相关的土特产作为主业,可以说洱源是白族梅子文化的中心。但关于洱源白族传统梅子食用文化,尚无科学全面的报道。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植物学团队以洱源县为研究区域,对当地的传统食梅文化展开了全面调查。

2. 研究区域示意图(黑点为调查地点)

根据调查,共鉴定出与大理食梅文化相关的37种植物,分属11科。其中,蔷薇科有25种,其次是芸香科,有3种,茄科有2种,其他科(胡颓子科、豆科、唇形科、樟科、杨梅科、桃金娘科、叶下珠科和五味子科)各有1种。蔷薇科有14个种(分类群)为梅子(Prunus mume),包括1个原变种和13个变种或变型。这37个物种(分类群)的使用部位也多种多样,包括果实、根、叶、树皮、芽、种子、花和果皮,其中最常用的部位是果实(78%),其次是种子(5%)。

当地人对于梅子的种植和管理颇有独到之处。根据受访者提供的信息,梅子种植通常在春夏多雨的季节进行,选择枝条粗壮、腋芽饱满、根系完整的苗木,种植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灌溉方便的地方。经过1-3年的培育,部分农作物如蔬菜、豆类或绿肥植物可以在果园间作,这对梅子的生长有益。当地人种植的绿肥植物通常是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和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等。这些植物在梅林下生长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作为家禽和牲畜的饲料。在梅子种植期间,也注意土、肥、水的管理以及病虫害控制。每年6月至7月是梅子的收获季节,一般选择色泽金黄、形状饱满的果实采摘。

4240d65a1465f6953d6e79d20e29645

3. 选用与梅子口味相似的果品泡制的小食品

 

洱源白族同胞灵巧地将梅子加工成各种各样美味的土特产,如雕梅、泡梅和脆梅,还可以与其他植物调味品一起制作成话梅、苏裹梅和炖梅。在洱源,最著名的梅子特产是雕梅、话梅、苏裹梅和炖梅,此外,还有胭脂梅、花香梅、枸杞梅、珍珠梅、陈皮梅、梅子干、梅子酱、梅子醋和梅子酒等梅子产品。当地人还使用加工梅子的方法来加工其他具有类似梅子口味的水果,如滇橄榄Phyllanthus emblica L.、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 Nakai和海棠果Malus prunifolia (Willd.) Borkh.。在洱源,传统集贸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梅子土特产。

4. 与梅子口味接近的小食品原料:A 橄榄Phyllanthus emblicaB 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C 海棠Malus prunifolia

5. 琳琅满目的梅子产品

如今,依托传统食梅文化发展起来的梅子产业已经成为洱源县的经济支柱。洱源县在2006年利用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的契机,开始大力推进梅子产业,将全县梅子种植面积扩大到5534 hm22012年,洱源梅子总产量超过12000吨,梅农收入超过2000万元;2018年,洱源县全县建成8000 hm2的梅子生产基地,工业总产值3.6亿元,梅农收入超1亿元,全面提升了梅子产业化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目前,洱源已建成20多家大型果梅制品生产加工企业,350多家家庭初加工车间,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这些企业以梅子为原料,开发了四大类120多个品种的果脯、果酒、饮料和调味品。产品除覆盖全省各市(州)市场外,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长沙等大城市,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该县梅子产业已形成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格局。

6. 传统食梅文化(TMCC)、梅子产业和梅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大理白族梅子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当地丰富的梅子遗传资源,也得益于当地白族人民世代积累和传承的传统知识。洱源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当地丰富的梅子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白族传统食梅文化的诞生、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传统食梅文化的各种梅子土特产改善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可持续利用梅子资源,洱源县在梅子产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其带来的生态效益。据当地政府统计,全国共有9个乡、90个村和13万多户种植梅子,梅子产业已成为洱源县绿化荒山、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对于山林中的野生梅资源,当地人依托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和传统习俗,积极将梅资源的保护纳入其中,这为当地野生梅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野生梅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即与土特产或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的传统知识在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洱源白族的传统食梅文化对当地产业的发展和梅子遗传资源的保护意义重大。洱源的这种发展模式在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经济产业等方面实现了共赢。

a9f4cca4ee858cee47afa789ae199f8

7.田野调查

研究结果以“Meizi-Consuming Culture That Fostered the Sustainable Use of Plum Resources in Dali of China: An Ethnobotanical Study”为题,在SCI期刊Biology发表,文章链接为:https://www.mdpi.com/2079-7737/11/6/832,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博士研究生范彦晓为论文第一作者,龙春林教授为通讯作者,程卓、张晴、熊勇、李冰聪、路晓平、何柳、江霞、谭琪为共同作者。

感谢云南大理洱源的父老乡亲提供的与传统食梅文化相关的宝贵信息,感谢田诗琪、余丽丽和唐夏清女士在调查时提供的精美照片和沟通上的帮助。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6114300131870316)、中央民族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专项(2020MDJC03)和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项目(2019HJ2096001006)等的资助。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理工楼10层  邮政编码:100081      2013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